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筹资项目 信息公开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政策法规

一封信笺 纸短情长:三代校友致母校

发布人:地质大学教育基金会 发布日期:2020-11-06 17:13 浏览次数:1089

一条小溪,流淌对大海的向往;

一片绿叶,包含对大树的感谢;

一句祝福,充满对母校的深情。

06194314dkrj.jpg


061943211q5r (1).jpg


宋应勋,原北京地质学院1961级物探系毕业生 。

 光阴似箭,岁月如梭。五十四年光阴,转瞬即逝。2020915日,在老同学初光棣的陪同下,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。教学楼前伫立的毛主席雕像、路边高大挺拔的杨树、草坪上一花一草一木、图书馆前的塑像……我努力地寻找着五十多年前母校的模样和痕迹。路已变,人已换,唯一亘古不变的是那份对母校的情怀!

1961年,我参加高考,我的理想是:“学习李四光部长,做一个地质科学家”,在高考志愿填报时,我就只填了一个志愿——北京地质学院。结果,梦想成真,我如愿收到了“北京地质学院”的入学通知书。

进了学校的大门,我首先看到一座“地质工作者”的塑像,还有一幅“欢迎未来工程师”的大标语,我飞快地跑到塑像前照了一张像,这张照片我很珍惜,一直珍藏到今天。

在五年的大学生活中,敬爱的学院领导和老师谆谆教导我们:“光有美好的理想和热情远远是不够的,还要培养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的思想,培养不怕吃苦、不怕困难的精神,具备过硬的地质技术和知识。”我牢牢记住了老师的话,严格要求自己,艰苦磨炼自己,经过五年的认真学习,我终于大学毕业了,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毕业分配时,我听从祖国召唤,填写了三个志愿,一是服从祖国分配;二是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;三是到新疆去。

1967年底,我成为一名新疆地质局昌吉物探大队的队员。我们在野外,白天唱着“勘探队之歌”,爬高山,走戈壁,战风沙,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,身上一会湿,一会干。晚上,睡在八面透风的帐篷,数星星。生活虽然艰苦,但我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,为祖国找大矿、找富矿的决心。我多次参加煤、铁、钾、石墨大会战,成为祖国建设一枚合格的螺丝钉,尽到了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责任。

新疆野外地质工作,给我留下了许多一生难以忘怀的回忆。就拿库尔列钾矿来说吧,那里的盐矿真是大,方园几百里都是盐,盐层厚200米,有的盐山100多米高,就是不见一个人。据老师傅们说:这里的盐够全世界人民吃几百年,可想盐之多。但是要想找到含钾的盐矿,那就像是“大海里捞针,难于上青天”。那地方离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很近,有放射性污染。另外气候条件、地貌条件、生活条件太差。同志们说:“喝的是苦水,吃的是沙味馒头,睡的是大地,盖的是蓝天,野风就是伴侣”。生活条件虽然艰苦,但同志们的心是热的,有的同志说的好“我们吃些苦不算啥,但只要找到了钾盐矿,庄稼就会长的好,全国粮食大丰收,全国人民都吃得甜,一句话,划算!”

作为一名毕业50多年的老地质工作者,我想对新入校的同学们说:我衷心祝贺你们成为地质工作者的一员,希望你们在学校的培养下,坚定理想信念,牢筑爱国情怀,掌握知识本领,磨砺坚强意志,成为一名优秀的地大毕业生,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。

作为一名已经毕业54年的学子,衷心祝愿我的母校:积历史之厚蕴,宏图更展,再谱华章,培养出更多英才,桃李满天下,共襄盛举,再创辉煌!


06194456nyj0.jpg

尹恒(中)


06194456latk.jpg


尹恒,工程技术学院2000届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,现为北京华清荣晨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。

大学校园对于96级(2000届)的学生而言,是人生的转折点,20岁第一次远离家乡,离开家人,来到这里,4年的大学时光之后,开始新的学习和工作,成家立业,转眼又是20年。2020年毕业20周年返校活动把我再次带到了24年前的北京,进入北地的回忆中,我的学院路29号情缘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。

那一年,不止是夏天,感觉全年都非常的热,在重庆准备过独木桥似的高考时,天气炎热得只有毕业班才需要上课。度过了炎热的暑假,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期盼,伴随着36小时的火车轰隆声,我来到了北京。大,是对首都的总体印象,雄伟的北京西站,宽阔的学院路,伟岸的毛主席雕像,还有高大的杨柳树就在北五楼406宿舍的窗外。

20年后再来到406宿舍,原来的10人间改为了8人间,装上了空调,学弟们再没有机会感受当年的热度了,这样的环境肯定更能让人安心学习。当年我们都是要到图书馆的自习室占位置吹风扇学习。当老同学们前往图书馆的路上,发现新的科研楼、国际会议中心、体育馆等建筑都有非常多的环境宜人的学习空间,真是让我们替现在的同学们感到高兴。更让人羡慕的是图书馆对面的操场,曾经的石子足球场改为了人造草地,再不会为沙尘刮起看不到球门而遗憾,数不清的标准篮球场整齐的“陈列”着,现在的“篮球小将们”再不用去地大附中和对面的北京科技大学蹭球打了。

真心要感谢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持续投入,感谢学校的老师们的付出,把北地建设得如此美好。

再次见到当年的同学们,让彼此激动万分。曾经懵懂的少年,如今都变成中年大叔,但是举手投足让人立即回忆起当年的模样。都说同学友情是最纯洁的,因为我们曾在一起生活、学习、打闹,一起军训、实习、找工作,一起走向社会,建设我们美好的国家。我们工作的这20年是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20年,同学们都奋战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,有地质勘探、高铁建设、地铁施工、信息安全管理、软件编程、地热资源利用开发、汽车研发等等。我们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的事业中,都有咱们北地人的身影,这是无上的光荣和骄傲。

母校68岁生日之前,学校举办了这样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返校聚会,让我们感受到了母校的关心和关怀;返校活动中,到处都有学弟学妹们作为志愿者的热情接待、详细讲解,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北地人的精神发扬光大。期待着与他们一起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共同奋斗,为北地争光添彩。同时,也衷心的祝愿母校68周岁生日快乐!

06194652tv84.jpg


06194652i2sg.jpg


王新松,2016级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,现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研究生。

四年匆匆,转眼度过了自己在北地的本科生活。犹记四年前,带着沉重的行李,从东门踏入校园,路过毛爷爷塑像,走在主马路上,看到各处拉起的欢迎新同学的横幅,我就这样开始了本科生活。那时我不知道,接下来的四年会怎么样。但现在想来自己一定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。幸运地选择了北地,幸运地遇见了很多老师同学,最终学有所思,有所获,有所成。

知乎上有很多类似“在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就读是一种什么体验”之类的问题。每每看到,我都会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,自豪并骄傲地向知友们介绍我的母校。我告诉他们,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北地,生活便利,交通发达,食堂一二楼的饭菜可口又便宜,宿舍也已安装了空调;我告诉他们,学校的师资力量强大,有许多院士、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,学校的老师们兢兢业业,认真对待每一堂课,关心每一名学生;我告诉他们,北地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,每年社团招新的“百团大战”,十佳歌手、志愿者之夜,地球周活动,各类体育比赛、毕业生晚会等活动都精彩纷呈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我们的学校虽小,但舞台却很大,只要勇于尝试,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这个舞台展示自己。

在北地四年的学习与生活中,我收获满满。学校特有的体育课2400米跑测试,让我养成了经常锻炼的好习惯,从而练就了一副好身体。所有本科生必须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一个从校园里走出去,将所学转化为所用,去走入社会、服务社会并锻炼自己的机会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,以及各种学科竞赛,都让我开始提前接触科研,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,虽不一定能做出很多成果,但为以后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学校每年开展的诸多评奖评优活动,让我了解了很多优秀的高年级的学长学姐,通过他们的事迹,去了解如何将一段大学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。感谢母校给我提供的这些机会,让我在求学的大好时光里没有虚度光阴,而是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。感谢学校给了我无数次积极探索的机会,让我始终奔跑向前,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奋斗青年人。

秋天到了,最怀念的莫过于清晨走在铺满金黄色落叶的主马路上;怀念夏日广场上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;怀念岩壁上的挑战自我;怀念在图书馆、教学楼、海洋楼、教二楼阅览室的每一个午后,或安静自习,或从书架上取下最新期刊,打开翻看的日子。

从毕业到现在已有半年,身份也已从学生变为校友,但对北地的爱与思念始终在心中萦绕。感谢四年中学校传授给我的专业基础知识,为我现在的科研的开展做出了铺垫;感谢学校教会了我求真务实,让我作为一名研究生,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踏踏实实,响应科技强国的号召对国家急需攻克的高精尖科学问题开展研究,不“唯论文”论,不急功近利。我相信我会带着这些学校教给我的知识,以及贯彻给我的理念一路走下去。

最后祝福我的母校68周岁生日快乐!也祝愿北地的老师与同学们身体健康,工作顺利,阖家幸福!

分享到: